时间:2022-12-18 19:17:56 | 浏览:2141
□ 开栏语
我们生活在浙江。
这块10.55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镌刻着七千年人文年轮。
高山,长河,山里的果子,海边的飞鸟,无一不铭刻着浙江的地理烙印。
民俗,风物,焕新的村落,承继的非遗,无一不流淌着浙江的人文基因。
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浙山浙水,浙人浙事,总有气象万千。
今天,我们推出“浙江人文地理”栏目,试图全景展示浙江的人文新气象,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轨迹,触摸那些哺育我们生长的人文内核,看见开放、包容、多元、美美与共的浙江活力。
这里,就是我们的浙江。
□ 遇见龙井祖庭,初识2000年老茶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首席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李继东 文/摄
清明前后的杭州,最热闹的就是茶叶。走在巷子里,许雨或晴;踏去青山腰,有女或男;都是茶香。
有关茶叶,你知道的可能是龙井,你不知道的可能就是“鸠坑”。
十八株御茶树,价格数千一斤的茶叶,清亮回甘的茶汤,当然还有周末需要提前预定的梅家坞。为了一杯茶,携家带口,穿半个杭城,往往开车一两小时,依然乐此不疲。
很多人不知道,龙井茶的最早品种不在杭州西湖,而是来自浙西大山——龙井茶最早的品种是“群体种”,群体种里最早的一批是“鸠坑种”,而鸠坑种的原发地是淳安鸠坑乡。
如此说来,是不是要趁着这个春芽正摘时节去一趟鸠坑?
【一】
鸠坑是一个乡,在山湖交界的地方,距淳安县千岛湖镇40分钟左右的车程。如果走高速公路,穿过那座老长老长的隧道后,目的地也就不远了。
过南浦大桥右拐,一边是山,一边是湖,再沿着这样的路开几分钟,茶园就会不经意忽然出现,一垄、一梯。
和其他地方的茶园不一样,这里的只是一小块——这里三分地,接着一片松树、柴草,然后又是两分地。于是,茶园就不会那么功利,倒像是青色衣服上的一个个不规则绿色格子。尽管已近清明,这里的茶叶却似乎刚刚绽芽,摘不住,只能用指尖掐。
听当地的茶农说,这里就已经是鸠坑,茶宗之地。“这里的茶都是好的,但真正好的,还要往里走。”继续往大山里去,过了当地的赋置村,翻一座山、再翻一座山,湖面早已经不见,出现的是一个天然的石洞——四五米的高宽,十米长的样子,穿过去,豁然开朗,里面竟然还有一个青苗村。
“青叶刚采,小芽头,一天没有几个可摘,100块一斤。”四五个村民结伴下山,每人一个竹编的小背篓,疲态不显反而满足有余。当地人说钱不说“元”而说“块”,发音有点像“魁”。手脚快的,一天摘四五斤青叶,能换三四百魁钱——山里人心平,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年中很好的几天。
【二】
没有去过青苗村的人不知道,这里就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鸠坑茶产地:睦州“山谷中”,也是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里说的“极妙”之茶的鸠坑。
从有茶喝茶开始距今的2000年历史里,鸠坑茶,原来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始于汉,荣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清。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茶经,还有唐朝李肇《唐国史补》、杨华《膳夫经手录》、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甚至是欧阳修、元代脱脱、明代徐渭都对鸠坑茶有过极高的评价。详细一点的,写“江南东道,睦州土产鸠坑团茶”,“茶饮之妙,古不如今。元美曰,睦州之鸠坑,此唐宋时产地及名也。”当然,也有简短褒扬的,说“睦州之鸠坑,极妙”“睦州鸠坑,茶之极品”,徐渭更干脆,只四个字:“名茶,鸠坑。”
很难想象,在唐宋明清那么一个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时代,那么多爱茶的、好文的、著史的甚至是算卦的都是如何知道并推崇鸠坑茶的——更夸张的一点,从唐朝开始叠续数朝,鸠坑茶都是供奉朝廷的“贡茶”,自然地,因为这茶,鸠坑这个地方也变成了众多名士心中的向往。
封建王朝是这样,新中国后一直到现在鸠坑茶依然是茶祖茶宗并生机勃勃。
有确切的证据可考:龙井茶最早的品种是“群体种”,群体种里最早的一批是“鸠坑种”,鸠坑种的原发地是鸠坑乡——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鸠坑种为“龙井祖庭”实在贴切。
没有鸠坑茶种就不会有西湖龙井,更不会有其他好多个地方的绿茶——因为鸠坑茶种的品质和适应性优势,先后多地、多国引种——以浙江茶园为例,45.7%的面积都曾是鸠坑茶种。
震撼到无法理解,浙江将近一半的茶园里竟然种的都是鸠坑茶种!茶农剪枝、耕锄、采摘、烘炒,继而买卖、送人、冲泡,然后茶香四溢村巷……
【三】
鸠坑的茶好,不是唯独这些历史的积淀,还有一些比较枯燥却更有说服力的切实数据:水浸出物含量为42.5%,鲜叶的茶多酚含量29.9%、氨基酸3.42%,酚氨比6.12……
这些数据,普通的茶客不关心,但业内的专家却懂得里面的门道,因为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可以通俗化的指标,有关口感、香气,或者养生。
许是基于此,1959年,淳安鸠坑大叶被选为全国茶树良种;1984年,“鸠坑毛尖”在浙江名茶评比中被列为一类名茶;2003年,鸠坑种茶籽作为首批作物良种乘“神舟五号”上天;2008年在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获金奖第一名;2015年被评中国茶叶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荣誉太多,介绍的时候当地的乡干部背不全,后来整理了一份“大事记”的不完全资料:零零总总33项之多。
过往的这些故事都会过去,当下才是鸠坑的真正支点。
鸠坑乡党委书记张盛剿把过去归结于“特殊地理造成独特人文叶子”,把当下努力归于对“三茶”的统筹。他说鸠坑有“两山夹一沟”的独特山丘地形,茶叶主产区的平均600~1000米海拔,茶园所在地域的“漫射光”和“薄轻雾”。“这样的好茶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我们会视之如宝、爱之如珍。”他介绍,接下来鸠坑会在坚持茶种原地、产区原貌、管理原样、加工原味的基础上,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依托千年茶树王,持续挖掘贡茶文化、申报中国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茶、渔融合项目,提升改造本地茶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推进“三证”和“机器换人”。
“一片半张脸,两片一杯茶,三片缝故事,片片是金子。”鸠坑茶,原是大叶之茶,经得起工序、含得住茶香、泡得出回甘,故而她是“龙井祖庭”、“国之母种”,而培育她的鸠坑自然也是“茶宗之地”。
茶宗之地离杭州不远,杭千高速转千黄高速,过那个老长老长的隧道后就到了。这条隧道全长2688米,隧道的名字叫“茶园山”。
(部分图片由淳安宣传部和鸠坑乡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来了一个茶友。说,武夷山十二金钗,听上去是十二个岩茶品种,但是,我感觉都一样。岩茶各品种的区分,很玄学。这条留言我看了,又给李麻花看了,不约而同叹了口气。以这么多年喝岩茶做岩茶
武夷岩茶品类繁多,延伸出来的工艺也是不同的。有茶汤颜色似中药的传统足火茶,也有橙红明亮的中足火茶,更有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的轻火茶。这些的区别在工艺上,更在喝茶的茶友口中产生区别。武夷岩茶难懂的原因就我个人观点来说主要有3个因素。1:品种繁多,
武夷岩茶有喜欢的么?来看看吧
中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而茶人陈馨在这点上深有体会。在茶人陈馨还是孩童时,偶遇涨腹等肠胃问题或遇酷暑难耐时的不适,老一辈茶人都会拿出一泡茶置于炉上煮开后添加适当冰糖给陈馨服下,基本茶到病除。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这是存放多年的陈年老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前段听过一个讨论。这个话题底下,讨论众多。张三:“岩茶本身就很香。”李四:“我喝了这么多年肉桂,没听过人工加香精的情况,你该去试试黄观音、金牡丹、瑞香等品种茶,那才叫香炸天。”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每年到了十月,我就会开始期盼。期盼与慧苑铁罗汉的邂逅与聚首。虽然,我们之间,隔着时间的山与海,但在我心里,它从未离开,只是修练于山野,并未出关。于是,我等待。等日历一页又一页地
武夷岩茶历史千年,但成为茶圈一匹“黑马”,不过五六年时间。2015年,随着武夷山高铁站开通,这座闽北小城迎来“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新机遇。武夷岩茶乘着“印象大红袍”声名大噪之势而兴。岩茶丰富的香气变化、奇妙的品饮感受引人津津乐道,“非花也
我们都知道武夷岩茶水深,门派一堆一堆的,但究竟有多深?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史书记载有上千个品种,据林馥泉先生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有名可考的茶树品种就达280种之多。历史上武夷岩茶不乏一茶多名、或以传说、地名、茶之花
传统炭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利用焙火的火候去水保质,改善茶叶的香气,滋味,去青味,减涩味,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的熟化。茶叶经过炭焙后更能体现其香气内敛,口感醇厚,更能体现茶的本质。通过炭
相关专题链接:水金龟集萃|这个名丛有多尴尬,就有多完美相比以往需要连续八篇推文才能完成的集萃专题,这次水金龟集萃竟然在第五个篇幅就进入收尾,是为了春节寒假的到来我们敷衍了吗?虽然是有那么一点偷懒的嫌疑,但是作为目前五大名丛系列里搜集时间最长